【投資行為】認識行為財務學: 你我都會有的規避損失的偏誤!





在投資的學術領域中,有個專有名詞叫作「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theory)該假說認為在一個有效率的金融市場中,任何投資人都無法持續擊敗市場而賺得超額報酬,而這個假說的其中一項假設是:投資人皆是理性的!
這個假說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Eugene Fama (尤金·法馬)1970年所提出。想必大家一定覺得很詭異,每次買賣股票時,我們的心情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七上八下,到底哪來得理性,一般大眾和非經濟學家可能會認為不可思議,但在學術界,直到2000年時才被質疑有問題!


Daniel Kahneman(丹尼爾·康納曼)Amos Tversky(阿莫斯·特佛斯基) 被稱為「行為財務學」的始祖,他們皆是心理學家,他們抨擊經濟學家對投資人行為的錯誤觀點,其實他們的主張很簡單:人並不像經濟模型所假設的那樣理性,這種行為會持續發生,而非偶一為之。





在行為財務學中,最常見的是規避損失的偏誤。而其中康納曼與特佛斯基提出了「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他們發現損失所帶給投資人的痛苦遠遠大於獲利帶來的快樂,如下圖所示。



以下是簡單的兩場賭局

賭局A:
1. 確定獲得一萬元。
2. 一半機會獲得兩萬  一半機會獲得零。

賭局B:
1. 確定損失一萬元。
2. 一半機會損失兩萬,一半機會損失零。

在賭局A中,正常情況下,大多數人會選擇第一個選項,百分之百落袋為安,但在賭局B中,大多數人會選擇第二個選項,寧願去賭一把損失更多,也不願意確定損失,人在面臨必定賠錢的情況下,似乎會出現冒險行為。因此康納曼與特佛斯基下結論,人們失去一塊錢的痛苦程度,是得到一塊錢快樂程度的兩倍半!人們顯著有極端的損失趨避心態。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投資時,常常將獲利不多的股票賣出,而虧損連連的股票留住,造成投資永遠呈現賠錢的慘況。

退役網球傳奇Andre Agassi(安德烈·阿格西)在他的自傳提到贏球的美好感覺,不像輸球的痛苦感覺那麼強烈。而贏球的甜美,也不向輸球的苦澀那麼持久,差地遠了。」,從中可以理解,往往痛苦所烙印下的疤痕比果實遺留下的甜美更加久遠。

為什麼我們要了解人的投資行為?


因為金融市場是由人所組成!

「要了解整體經濟運作,就不能忽略人的心理因素。」--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Shiller (勞勃·席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