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基金0手續費,銀行要靠什麼賺錢? 我要選擇投資基金還是ETF呢?




買基金零手續費時代到來。

2023年底,國內最大基金交易平台基富通宣布2024年終身零手續費後,鉅亨買基金平台也加入零手續費,各大型銀行2024年跟進給優惠,總計已經有5家銀行推出申購基金優惠,但必須符合特定門檻。

投資基金比ETF好嗎?

以共同基金市場為例,有大量的研究顯示,長期平均 75%左右的共同基金無法勝過基準指數,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的主動型基金經理人,無法持續的戰勝市場,而且隨著比較的期間越長,獲勝的機率越低。

由於主動型共同基金無法戰勝基準指數,導致投資這些主動型基金的投資人造成的損失,每年高達2,000億美元以上之多。

基準指數的表現就是ETF的績效,表示長期來看,接近3/4共同基金的績效是輸給ETF。

一般來說,投資金融商品如同平時購買日常用品,貨比三家與三思而後行。

若是一位理性的投資人,基於客觀的數據,理論上會選擇更加低成本的被動型指數基金 / ETF。然而在現實中,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在2000年左右,美國主動型共同基金的資金總規模約2萬億美元,而這個數據到了20年後的2021年,上漲到了10萬億美元,整整漲了5倍。

也就是說,投資者們並沒有因為主動基金差勁的表現而唾棄他們,而是選擇更多的買入主動型基金。

從表面上來看,這種現像似乎讓人感覺匪夷所思。實際上原因,多數的金融產品銷售都在實體的面對面銷售發生。


投資人愛買主動型基金的3大原因

1.投資是複雜的,嚴重資訊不對稱,交給專業的。

如果我們問一位消費者,一台吸塵器的品質與價錢好不好,那麼絕大多數消費者,都可以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吸塵器的大小輕重、吸力與電力、使用時間、是否方便清潔與保固期多長等,這些表現都是比較容易觀察和比較的。

但同樣的,如果我們問一位投資人,這一檔基金好還是不好?

這個問題就要復雜許多,甚至許多在金融產業工作的夥伴可能都不易回答。

因為衡量基金表現的好與壞不應該是用絕對報酬 (例如: 2022年 +26%,感覺非常厲害的基金 )評估,而是利用相對於基準指數的相對報酬 (例如: 2022年,基金 : +26% v.s. 基準指數 : +29%,實際上是表現差勁的基金,因為輸給市場基準指數,不如利用 ETF 直接投資市場指數)。

很多投資人,對於基金的夏普值(Sharp Ratio)、索丁諾值(Sortino Ratio)、貝它值(Beta)、阿爾法值(alpha)或波動度(Volatility)的概念不太理解,也不懂如何計算,因此也不太可能基於這些指標比較基金。

即使現今有許多基金評分網站,提供綜合分數或是星星評比,也不代表基金未來的表現。

過去的報酬僅供參考,過去績效不能代表未來表現,這句話早已告訴投資人,投資不是考試,不是過去考試都考100分的神童,未來就會一直考100分,看分數選基金最終是失敗的,要不然這些評級機構早已發大財。

其次,基金的內含費用非常不透明,尤其在台灣更是如此,投資成本不僅只有表面的交易手續費,更有可能有內含成本(又稱“內扣費用”),如果你要找到實際基金內含成本,有時你需要找厚厚的“公開說明書”或是網站上非常不明顯的角落,才有機會瞭解費用有多少。

另外,基金在不同期間範圍內的報酬有非常大的隨機性,可能幾個月表現很好,但是觀察幾年內的報酬卻非常差勁,因為基金的經理人會換人,過往業績好的基金,可能是基金經理人的水平高,更有可能是他當時的運氣好,或者兩者兼具。

過去績效好的基金,無法保證其未來的績效也一樣好。

如果我們把投資和購買吸塵器做一個對比,就可以看出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某一個品牌和型號的吸塵器,使用一段時間後,它的品質、使用情況與評價一定具有持續性,可以保證其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繼續保持高品質,因為硬體的東西通常都是同一產線品管與製造。

但是由於投資的世界裡,有很大的成分來自運氣,報酬的好壞到底來自實力還是運氣至今還是議論紛紛,上述吸塵器的規律在基金行業不存在,導致投資者無法用購買吸塵器的相似方法,去比較和判斷基金的好壞,反而更容易追漲殺跌,導致自己蒙受投資損失的錯誤。


2.金融產品是虛的,非常靠包裝和銷售

舉例來說,假設一家基金公司旗下有幾十隻,甚至上百隻不同的基金。那麼每年他們會挑選哪些基金去重點推薦給投資人呢?

答案絕對顯而易見,肯定是推薦最近一、兩年績效最好的基金。

因此當你接觸到基金銷售的時候,通常你會發現自己看到的基金好像都很誘人、很厲害,表現都非常棒。但其實只是基於供應商精挑細選的小樣本產生的錯覺罷了,況且大多數基金公司都不太會在基金的宣傳資料上揭露過去長期的歷史報酬和波動率,因為與第一點的原因相同,隨機性太大。

關於基金績效的持續性,美國標普指數公司(S&P Dow Jones Indices)每年都會做這方面的研究,研究的結果與學術文獻差不多,當年度表現好的基金未來的表現是無法持續,而且可能成為明年的輸家,當測試的時間越長,基金好表現的持續性越差。

下圖呈現美國2016年表現排名前50%的美國國內股票基金,在2017~2020年持續維持排名在前50%的比例,淺藍色為按照常理,應該每年都會有半數的基金在下一年度持續維持在50%,但實際上到2017年的時候,僅有21.4%的基金持續在前50%排名,到2020年時,當時排名前50%優秀的基金僅4.8%的基金還留在前50%的排名,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時間越長期,基金表現的持續性越差。

基金的績效無法長期有好表現

事實上,基金公司只是玩了一個「倖存者偏差」的遊戲而已,讓你相信他們具有堅強的實力可以幫你獲取超額報酬,但由於這些更高的報酬帶有很強的隨機性,因此買了這些基金的投資者,在未來獲得類似超額報酬的概率是很低的。


3.人類受各種常見的非理性偏見影響,做出非理性的決策。

舉例來說,很多人容易受到「熱手效應(The Hot Hand Fallacy)」的影響,在腦子裡默認最近發生的情況會持續。

例如 : 一位籃球員連續投三次三分球都進,大家會認為他現在手正熱,接下來一定會繼續進球,但實際上每次投球都是獨立事件,並不影響下一次投球,唯一影響的只有運動員的心理。

因此,當我們看到近期這檔基金的表現非常優秀時,我們的大腦會認為這檔基金未來幾個月的報酬也會持續,從小樣本中推展到總結,因此更容易受到基金近期績效表現的影響,做出錯誤的判斷決策,殊不知這其中包含了很多充滿隨機性的噪音。


不收手續費,銀行和基金平台賺什麼?

這些銷售機構賺錢的來源早已不是銷售手續費,而是基金公司會給予基金管理費的分潤。

每檔基金都有基金內含管理費,高達1.5~3%不等,有的甚至更多,可以在每檔基金的介紹中或是公開說明書中,找到近5年的費用率。

基金近5年費用率查詢

上圖,在基金"進5年費用報酬率"的左邊,有一個報酬揭露,裡面則會說明與銷售機構的分潤方式,所以答案揭曉了,這些銀行和基金平台賣產品背後的絕大多數收益來自於這個。

基本上,這間銷售機構的客戶存量有多少,每年就會按百分比分潤多少,可見裡面的收益非常可觀,所以可以選擇放棄掉銷售傭金。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ETF原因

  • 低費用:ETF通常有相對較低的管理費用和交易費用。這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個吸引人的特點,因為它可以減少他們的投資成本,提高長期報酬。

  • 易於交易:ETF可以像股票一樣在交易所上市交易。這意味著投資者可以在市場開放時買賣它們,而不像共同基金那樣只能在每個交易日結束時進行交易。這增加了投資者的靈活性。

  • 透明度:ETF的持有資產結構較為透明。投資者可以隨時查看ETF的持股情況,了解他們正在投資什麼。相比之下,共同基金的持有結構通常只公布前十大持股。

  • 基金績效不穩 : 許多基金的操作績效不佳,可能前半年排名前5,結果後半年的績效變成倒數,屢見不鮮,且多數經理人的操作績效輸給市場大盤。


總結

基金產品雖然有經理人幫你操盤,看似簡單,其實卻是很複雜的金融投資工具。

為什麼基金的好績效無法長期持續 ?

原因可能是資金規模、隨機性、整體市場表現、基金費用、經理人換人或是運氣,不論是什麼原因,總之看過去報酬去挑選基金早已被證實不是好方法。

也因為基金的報酬無法長期有穩定表現,許多投資人紛紛選擇ETF,穩定跟隨大盤指數報酬表現。

資訊不對稱,導致投資人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身為一般投資人需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輕易掉入「過度自信」的行為學陷阱,成為金融機構獵取的小白對象卻還不自知,透過提升自己的投資知識來強化自己,通過不斷學習讓自己成為更理性的投資者。


槓桿ETF是什麼? 為什麼0050正2的報酬不是0050的兩倍? 槓桿ETF有什麼缺陷? 槓桿ETF的運作原理大剖析

滾動報酬率是什麼? 持有5年標普 500 平均年化超過10% ? 擔心進場時點影響投資績效?


-------------- 這個是結束線 ----------------


👀看完了  可以追蹤一下吧~👀
追蹤不花任何一毛錢,卻能每天增長投資知識哦